虾稻田里迎“新客”

发布日期:2023-09-10 10:47 来源: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

近日,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虾稻试验示范基地迎来了新朋友——螺蛳。只见烈日下,技术员和工人们正头戴帽子、挽着裤脚将一颗颗螺苗抛撒到田里,开启了“虾+稻+螺”生态综合养殖的新路子。

“虾稻里投放螺蛳,是这我们利用两年时间摸索出来的一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。”技术员隗阳告诉记者,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,见缝插针再喂养一季螺蛳,可以增加农户收入,实现一田三收。目前,每亩虾稻田投放了25公斤螺蛳,预计11月水稻收割完以后就可以捕捞50余公斤,相比传统虾稻,每亩可以增收约500元。

“虾稻田投放螺蛳,可不仅仅是增收这么简单。”隗阳介绍,池塘底部的微生物环境90%以上,都是因为缺氧造成有害菌的滋生。螺蛳作为一种水生软体动物,可以起到优化底质、净化水体的作用,良好的水体环境可以促进小龙虾和水稻生长。

“简单来说,螺蛳可以将水底的有机物和浮游生物吃掉,这样水质就会变好,不仅小龙虾养得好,水稻长得好,螺蛳也能增产。”隗阳仔细解释。

虾螺稻只是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断探索的成果之一。近年来,该院不断探索虾螺稻、虾鳝稻、虾鳖稻等“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”的新型综合种养新模式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,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,带动农民增收。

记者在该基地看到,技术员除了投放螺蛳,还在其他虾稻共作田块里投放了鳝鱼、甲鱼等水产品种,试验探索一田三收、一田四收等综合种养新模式,处处是繁忙的工作景象。

“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几种模式,就是充分利用虾稻共作田的这个立体空间,盘活在时间上面的差异,充分利用虾稻田的各种资源,提高整体的经济价值。”该院院长彭宣国表示,将力争通过2年时间,总结摸索出经济效益较好的立体模式,面向全市进行推广,希望可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,让他们早日奔上致富路。
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