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政府信息公开 >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> 市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>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> 政府信息公开 > 政策 > 其他主动公开文件
各区、镇、街道水产服务中心,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,中心相关科室:
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战略,强化我市渔业发展的科技支撑,经中心党组研究决定,确定我市2022年渔业主推技术如下,请各地结合实际,选择适宜的技术,开展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。
附件:潜江市2022年渔业主推技术
2022年4月21日
附件
潜江市2022年渔业主推技术
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战略,强化我市渔业发展的科技支撑,根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《关于印发湖北省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》(鄂农发〔2022〕7号)文件精神,结合我市渔业生产实际,遴选了虾稻共作+虾稻连作复合模式、虾稻共作拓展模式、池塘养大虾和黄颡鱼池塘养殖等4项绿色增产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、质量安全要求的渔业主推技术,请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实施:
一、虾稻共作+虾稻连作复合模式养殖技术
(一)技术要点
该技术是将部分虾稻共作田作为虾稻共作苗种生态繁育区,以繁育健康优质的虾苗为主,为虾稻连作田提供虾苗。将以前不适合从事虾稻共作但又有水源条件的冬闲田进行适当改造,从事虾稻连作,生产一季大规格商品虾。既消化掉了虾稻共作过剩的虾苗,又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,达到了养大虾的目的。
1、虾稻共作苗种繁育区操作要点:
①突出一个“早”。5月底前将小龙虾捕捞上市,6月10日前完成水稻种植,9月底水稻收割后立即加水。
②冬季肥好水。12月至第二年2月,每月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,每亩用量100kg左右。
③做好亲虾补投。视存塘情况,适当补投异地大规格亲虾。
④搞好饲养管理。严格坚持“四定”投喂原则。
⑤适时捕捞。3月上旬开始捕捞虾苗和商品虾。
2、虾稻连作操作要点:
①稻田改造。对具备条件的冬闲稻田进行适当改造,加高加固田埂,确保稻田水位能控制在40cm以上。
②水草种植。根据水稻秸秆留存情况,适当种植伊乐藻。
③虾苗投放。3月上旬,从虾稻共作田块捕捞虾苗,按每亩4000-6000尾进行投放。
④饲养管理。严格坚持“四定”投喂原则。
⑤适时捕捞。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商品虾。
(二)示范点
潜江市老新镇、积玉口镇、泰丰街道办事处。
(三)技术依托单位
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
二、虾稻共作拓展模式
(一)技术要点
该技术是根据水生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,在虾稻共作田内投放一定数量的摄食小龙虾的水生动物,如黄鳝、甲鱼、鳜鱼等,降低虾稻共作田内虾苗密度,达到生产大规格商品虾和收获一季水生经济动物的目的。其生产流程是:3月中旬开始捕捞虾苗和大规格商品虾,6月上、中旬整田、插秧,根据不同的水生经济动物品种特性,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投放和捕捞。
(二)示范点
潜江市龙湾镇
(三)技术依托单位
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
三、池塘养大虾技术
(一)技术要点
该技术是将池塘按标准进行改造,并种植水草,通过对水草的管理,采取水位调控等措施,控制池塘小龙虾密度,生产大规格清水虾。
1、池塘准备。选择环境安境,水源充足,水质优良,远离污染源的池塘,面积以10-30亩为宜。池埂面宽2m以上,坡比1:3,平均池深1.5-2米,进排水分开。
2、池塘清整。池塘一年清理暴晒一个月。商品虾收获后,排干池水,保持淤泥厚度保持在10cm左右,修整池埂。在投苗前一周,用生石灰或茶粕进行消毒。
3、防逃设施。在距池底1.5-1.8米处安装防逃设施。防逃网用乙网片附膜、塑料膜制作,防逃网、膜埋入地下20cm,露出地上部分40cm。
4、水草种植。3月初,在消毒好的池塘内将轮叶黑藻芽孢播撒在塘底,每亩用芽孢4-5kg。
5、虾苗投放。3月中下旬每亩投放160尾/kg-240尾/kg的虾苗6000-8000尾。5月底-6月初,视池塘存塘虾情况,适当补投虾苗。
6、饲料投喂。以配合饲料为主,适当投喂植物性饲料。每日投喂1-2次,以傍晚投喂为主,约占全天投饵量的70%。投喂遵循“四定”原则。
(二)示范点
潜江市周矶街道办事处
(三)技术依托单位
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
四、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
(一)技术要点
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模式是基于黄颡鱼“黄优1号”的选育、繁育与推广过程中建立的成熟技术模式,以精准投喂管理、健康水质管理、科学病害防控为核心要素,适合在池塘中推广应用。
1、养殖池塘。面积5-20亩,水深大于1.8米。
2、养殖设施。根据池塘条件,每亩配置一台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。
3、苗种放养。选择优良品种黄颡鱼苗种,每亩投放寸片1.2-1.5万尾;套养250-500克/尾的白鲢100尾、花鲢50尾。
4、饵料投喂。主要养殖期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,大规格苗种期投喂率在3-8%,食用鱼养殖期的投喂率在1.8-3%。
5、水质调控。池塘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,定期使用优质的微生态制剂、肥水产品及底改产品调节水质。溶氧保持在3mg/L以上。
6、病害防治。控制投喂率以减少消化道及肝胆疾病,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。
(二)示范点
潜江市后湖管理区
(三)技术依托单位
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
附件:
相关解读
相关链接